□许汉云
近日,我十分欣喜而孜孜不倦地阅读了淳安县陶行知研究会为纪念陶先生诞生130周年而编印的第36期《淳安师陶通讯》。这是一期内容十分丰厚而富有创新创意的陶学期刊。它载有按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做“四有好老师”的要求从全县评选出来的12位“四有好老师”先进事迹的材料和“扎根淳安大地办教育”学陶征文中评选出来获一二等奖的25篇文章,还有县陶研会为开展上述活动印发的4个学陶文件,《通讯》的篇幅长达200余个页面、10余万字,是淳安县陶研会创建30余年来刊出分量最重的一期《通讯》。
我作为一名淳安县陶研会创建时的老陶子和县陶研会特聘的“顾问”,看着如此丰厚而优秀的陶研成果,除了感到欣慰和自豪外,只有静下心来全神贯注地投入学习,在学习中感悟淳安陶友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前行的教育情怀,感悟陶友们赓续本县学陶师陶的优良传统,不断将陶先生的高尚人格、情操和伟大思想融入在自己的教育实践中而作出的方方面面非凡成绩,从而深深地发出向陶友们学习的敬意!
他们是淳安教育精英的代表
淳安县陶研会在一年前就发出了要在全县教师中开展依据习近平总书记向全国教师提出的要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要求,开展“四有好老师”评选活动的通知。经过一年多的实践、考察,从各级各类学校中评选出了洪建军、汪宇飞、钱华南、蒋军海、汪志中、洪燮恩、徐慧红、钱华建、唐全红、赵美月、余姝、叶小凤12位“四有好老师”,他们是淳安教育精英的代表!
纵览这12位“四有好老师”的先进事迹,有以下共同的亮点:
一是有远大的理想信念和执着追求的教育情怀。理想信念是一个人前进的目标和动力。一个人离开了前进的目标和动力,就什么事也做不成了。古人强调立志教育,曰:“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说的就是理想信念的问题。这12位老师的理想信念是什么呢?请看他们发自内心的言词:“教育强国”是每个教师的责任担当,我要依据陶先生说的“千教万教教人求真”话,教学生求真、求实、学做真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作出努力;我要为“打造高品质的淳安教育”尽心尽责,等等。有了这样的理想信念,自然就产生了高尚的、宽广的教育情怀。有的说:“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有的这样描述自己的教育情怀:“天生我材必有用,我材生来为教育,身居三尺讲台、守望孩子、终生不悔!”
二是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既重“经师”更重“人师”的人生追求。周恩来总理曾向全国教师指出:“学校教师是培养下一代的灵魂工程师。”教师的工作,其实就是用一个灵魂去点燃另一个灵魂。教师自身的道德情操至关重要。12位“四有好老师”的共同追求就是当好学生的表率,做好学生的伴读者和贴心人,他们坚持“立德树人”、坚持“以德治教”、坚持“修身崇德、身教为先”等。
三是有扎实的学识水平和用“一桶水”对付“一杯水”的教学观。当教师,首先是学做“人师”,其次是学做“经师”。唐代大文学家、大教育家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如果说“传道”是教做“人师”的话,那么“受业解惑”这两项讲的就是教做“经师”的事。教做“经师”并非一件易事。常听人识,教师的教学好比是“一桶水”与“一杯水”的关系,即教师的知识储备量是“一桶水”,而教给学生的仅是“一杯水”。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得更具体:“教师所知道的东西,就应当比他在课堂上要讲的东西多十倍、二十倍。”这12位教师深深懂得这些道理,他们从走上教师岗位开始就十分重视自己专业学识的提升与发展,他们或者找专业知识书籍学,或者向老教师学,不断提高自己。他们积极参与教育科研,在教育科研中淬炼自己。这12位教师均是各级各类学科的带头人。
四是具有真情的仁爱之心和“一个也不能少”的爱生观。用真心、真情、“爱满天下”的仁爱之心对待自己所教的学生,是这12位教师的共同亮点。在从师中,他们有的这样写道:“倾心伴读,让每位学生成为‘最好的自己’,用爱心浇灌,只为‘一个也不能少’!”有的写道:“在爱的面前,我心中没有差生与优生之分,他们是平等的,每个人都应享受到教师的一份爱!”
这些文章记的是真事真爱,论的是教人求真
这期通讯用了很大的篇幅登载了“扎根淳安大地办教育”征文活动而获奖的文章,其中获一等奖的有7篇,获二等奖的有18篇,共25篇(获三等奖的有31篇,未刊登)。
陶行知先生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他将一个“真”字提升到学校教育的核心位置。其实世界一切领域也是倡导这个“真”字,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是人间真理,中国共产党最讲办事认真、为老百姓最讲谋求真正的幸福。一字千钧、一言九鼎,一个“真”字比什么言词都有分量。这期通讯登载的25篇文章,我细细阅读了,感悟到作者们记叙的都是真事、吐露的是真心、表达的是真情,构筑的是教育真梦、探求的是教育真谛。
这里,我就环绕这个“真”字,略谈读了这25篇文章后的几点感悟:
感悟之一:学陶师陶弘陶要有真心。1946年,毛泽东主席听到陶行知先生逝世的噩耗时即作了“痛悼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千古”的题词。宋庆龄同志专门题写了“万世师表”的挽幅。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江泽民同志对开展学陶的指示是:“陶行知先生从中国国情出发,努力发展人民教育,为整个民族利益造就人才,做出了永远值得后世纪念的贡献。”时任中陶会的会长朱小曼曾就“当今还要不要坚持学陶师陶”的问题回答人们说:“陶行知先生是永远的!陶行知的思想与学说在中国教育现代化进程中永放光芒!”这里我引用了伟人和陶学前辈的话,其目的是回答当今还要不要坚持学陶师陶?我读了25篇文章后找到了答案,不仅要学,还要真心学、实心地用。
25篇文章中首篇是南山学校方卫英老师写的《学陶感悟:我是一个农人》。这篇文章采用日记体的形式择要记叙了一个作者如何温情守望和转变一位犯有人称“自闭症”(不说话)名叫“清源”的学生的故事,日记从2015年5月30日“与清源见面”开始,记到2020年12月1日,守望的时间长达五年之久。文中称自己是一位农人。农人就得细心地、用心地对待庄稼,尽心地呵护它生长,我教育孩子就得像农人一样朴实而真诚地对待他。她从指导“清源”怎样吃饭开始到怎样学习,再到怎样说话。孩子的母亲因患抑郁症去杭治疗期间,她就把“清源”接到自己的家里来悉心照顾。孩子终于叫她了,虽然是叫她的名字,但她也欣喜若狂,想抱起他,亲吻他。这位教师为什么能对这样一位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做到不鄙不弃、温亲如子?就是因为她要按陶行知先生所说的“生活即教育”、“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爱满天下”等话去践行。这是真心学陶的表现。汾口镇横沿小学赵美月老师写的《淘宝习作:基于生活即教育理念下的习作教学策略探寻》一文从另一视角表达了她真心学陶的心愿。她根据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的理念,探寻和解决了学生中“惧怕写作、习作质量低下”的问题。她把作文教学与学生在生活中“淘宝”结合起来,文章细致地描述了“寻宝”“晒宝”“写宝”“展宝”四个方面。四个方面的描述,无不渗透着陶先生“生活即教育”的理论光芒。像这样真心学、实心用,活学活用陶行知教育理论的文章有好多。如千岛湖镇第三小学潘连英老师写的《我的班级我做主》一文运用了陶行知先生的“小先生制”教育理念解决了班级中的学生“自主管理”问题,文昌镇中心幼儿园汪美娟老师写的《坚守乡村幼教,静待“葫芦”满园》一文运用陶先生的“六解放”理念形象地描绘了孩子成长的途径,南山学校王凌云老师写的《真教育才是爱学生》一文运用陶先生关于“真、善、美”的教育理念指导了班主任工作,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千岛湖镇南景幼儿园童慧娟老师写的《鱼、渔、育:助推幼儿园特色发展》一文,运用了陶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的理论,创造性地进行幼儿教育,促进了幼儿园的特色发展。
感悟之二:教育孩子最需要的是真情。上面写到的南山学校方卫英老师写的《学陶感悟:我是一个农人》一文,就是老师向学生献出真情的文章。富文中心小学饶燕红老师写的《在“网红学校”随班就读特殊儿童的那些事》一文记叙让人“头痛”的杭州学生“小雨”转到富文乡小学随班就读的情况。作者遵照陶行知先生所说“爱是一种伟大的力量,没有爱便没有教育,为人师者,应当爱满天下”的话,对小雨进行了千方百计、千辛万苦的教育,促使这位学生天天向上发展。最后孩子的母亲写下了“我爱富文,更爱富文小学”的感激话。
感悟之三:投入教育科研要下真功夫。陶行知先生说:“夫国之盛衰,视乎教育,而教育之新旧视乎研究。”他还认为,教师参与教育科研有两个层次要求:第一,就是经常钻研教学内容,不断有新的认识和新的理解,这样就会对内容把握得更准确更详尽;第二,是在教学与科研的结合上研究出新的成果,达到“言别人所未言”的程度。由此可知,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必要性及其要求。教育科研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一要深入分析教育教学现状,从教育教学实践中提出问题、列出课题;二要带着问题去阅读有关的先进教育理论书籍,尤其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用以指导研究;三要善于总结归纳,研究后提出新见。25篇文章中有10篇是属于教育论文,都较好地体现了这些要求。如千岛湖中职校蒋军海老师写的《三维目标·三师共导·三轮驱动》,淳安中学洪建军老师写的《基于“云”技术的高中精准教学的系统设计与实施》,青溪小学校长徐慧红写的《全纳管理:激活教师团队核心发展力》,南山小学徐小英老师写的《问题学生自我效能感提升的策略研究》等文都从现实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研究问题,得出研究成果,推动了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从中也看出他们投入教育科研下的真功夫。
感悟之四:教书育人要有真才实学。教育是一门含蕴甚广、甚厚的艺术,从事这门工作的同志必须有真才实学。这就是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要有扎实的学识水平”。
感悟之五:牢记初心和使命办出真教育。真教育就是人民需要的满意教育。25篇文章的作者在抒写自己的教育情怀时都阐述了这一点。
“坚持扎根淳安大地办教育”是一个大命题
“坚持扎根淳安大地办教育”是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的“要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的指示中演化而来的。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是对教育事业规律性的深化认识,是引领中国教育事业发展、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指南针”,是教育发展中的一个大命题。同样,演化而来的“坚持扎根淳安大地办教育”也是淳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大命题,因为这个命题体现了淳安人民对淳安教育的希望与要求。
怎样把握和实施这个大命题呢?
淳安中学汪宇飞老师撰写的论文《坚持扎根淳安大地办教育——双新背景下淳中发展新路径的思考》一文为回答这个问题提供了较好的思路。该文的特点是:站在淳中发展的视角,从分析淳安教育和淳中教育的现状出发,提出淳安教育发展的新路径,即应采取的若干对策。文章的思路对头,但内容还需要完善。淳安二中钱华南老师写的《因为喜欢,才会热爱;因为执着,才有追求》一文,用自身的经历诠释了“坚持扎根淳安大地办教育”的大命题。在文章的表述中,字里行间透露出他的教育情怀。他认为,坚持扎根淳安大地办教育,首先要热爱教育,要热爱淳安的教育,要坚信淳安是教育的厚土,憧憬淳安教育的美好明天。他还举了《最美淳安教育人》一书中一大批教师的优秀事迹,认为他们的美就美在对教育的真诚热爱,美在扎根淳安山区教育作奉献。
这里需要讨论一下:何谓“坚持扎根淳安大地办教育”?“坚持”说明原先已经这样做了,但今后仍要这样做,是一个赓续发展的问题。“扎根”一词原指植物的根系伸入土壤,这里比喻为办事要深入到人群或事物中去打下基础。“淳安大地”是个内涵和外延十分丰富的概念,包含淳安的地理位置自然因素,包含淳安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教育、人文历史及人们对教育的需求等方面的县情。“坚持扎根淳安大地办教育”这句话简而言之就是运用持续发展的观点,立足县情办出人民满意的教育。因此说,这是一个淳安教育的大命题。
淳安县陶研会在纪念陶行知先生诞生130周年之际,组织全县教师对这个大命题进行大讨论并撰写论文,在此基础上开展评选活动,这是一项很有深意、很有气势且深得人心的举措。从这里也让我们看到淳安的陶研工作并未停止而是在砥砺中前行。
2013年第29个教师节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承担着让每个孩子健康成长、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担。”2014年第30个教师节时,习近平总书记向全国教师提出“做党和人民满意好老师”(即“四有好老师”)的要求,在阐述“四有好老师”的四条标准时,他都引用了陶行知先生的原话和教育思想。因此可以这样认为,引领教师学陶师陶,就是引领教师做“四有好老师”,就是引领教师为办好人民满意教育挑起重担。
学陶师陶任重道远,陶研工作大有可为、大有希望!这是我阅读这期《淳安师陶通讯》后的最大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