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洪爱英 记者 程就
“忠孝传家、与人为善,这是我父母一直践行的座右铭,也是他们教育我们兄妹三人的标准。我的父亲母亲与共和国几乎同龄,是最能体会党的光荣、恩情的一代,作为70后的我自然而然的传递着他们的对党忠诚、感恩的精神,努力实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浙江尹天律师事务所律师汪建银深有感触地说。
上世纪九十年代,汪建银走进淳安中学的大门。当时,希望工程的火炬燃遍全国,他用省下的零花钱资助陕西米脂县的一位小学生整个小学阶段的学费。后来到北京读书,在逛街时偶遇献血车,献完血看到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宣传画册,听完工作人员的介绍后,就毫不犹豫的加入了中华骨髓库。
2004年的一天,汪建银接到父母打来的电话,说北京中华骨髓库来电联系,其的骨髓与江西一个19岁女患者匹配上,询问他是否愿意捐献。当时,捐献造血干细胞技术在医学界还属于探索阶段,全国捐献数只有100多位。对于捐献者是否存在不良状况没有权威解答,而那时他还没有结婚生子,这是家人反对他捐献的最大因素。如何说服父母是能否挽救一个生命的关键。查询资料没有结论、询问医生同学没有参考数据,但他的坚持最终打动了父母原本善良的心,终于同意其捐献决定。为了捐献成功,他开始了身体锻炼和改变生活习惯之路。
捐献的时间到了,汪建银在女友以及省红十字会的大姐陪伴下,走进北京陆道培医院。北京陆道培是专门救治白血病患者的医院,救人的光荣让他忘却了莫名的恐惧,而医护人员投来的敬佩眼光更让他坚定了信心。一切按部就班,医生向他讲解了捐献过程、不良反应等等,还特意叮嘱,在实在受不了动员针副作用的情况下可以服用镇痛药,但最好不要服用,因为会影响捐献效果。一天两针动员针,第一天没有反应,可到了第二天随着造血干细胞不断的生长,不良反应立即出现,腰酸背痛、头胀耳鸣使其无法安睡,女友的安慰也无济于事。吃还是不吃镇痛药?为了能提供更好的供体,坚持!第三天,在昏昏沉沉中进行了第一次采集造血干细胞,硕大的采集针头让他不敢直视,可偏偏几次都没有在手臂上找到静脉血管,只能从小腿部插入。然而采集人员忘记了刚从美国进口的造血干细胞设备的操作要领,只有插着管等售后人员来解决问题。看着自己的血液在机器中循环,一点点干细胞分离出来,汪建银心中有种战胜“敌人”的感觉。这时,中央电视台的记者和中华骨髓库的领导带着174号捐献奖牌来到了他的病床前,给了他莫大的鼓舞。通过两次的采集,一位淳安年轻人新鲜的干细胞让另一位素昧平生的患者获得了重生。
2008年,经过努力,汪建银拿到了律师执业资格证书。从此,他积极参加法律送社区、妇女维权团、办理法律援助案件、春风行动等,不忘初心,践行自我。
汪建银感慨道,自己的成就离不开父母的教导,离不开老师的教育,离不开亲人的支持,离不开朋友的鼓励。人,只有学会感恩,才能登上道德的高地。